Sunday, September 5, 2010

體力與科技 電視台高爾夫缺一不可

劉兆生(轉載自二OO八年十二月九日信報財經新聞)

體力與科技 電視台高爾夫缺一不可

昨天談及改革電視台和打高爾夫球上的自我挑戰,兩者之間有何異同?
一是像放一位初出茅蘆的球員在危機四伏的球場上與強敵作賽,挑戰他怎樣面對這複雜遊戲中潛在的危險;二是亞視積弱經年,像一個球齡不淺但缺點多多的高爾夫球員,挑戰教練怎樣令他脫胎換骨。

需要養身之法
今天續說挑戰之三,就是體力的自我挑戰。高爾夫球容易給一種錯覺,以為是種老人運動,不消多大體力,但事實上,打高爾夫球運動量可不小,非落過場打球者實難以想像,這運動並不是把小白球撥來撥去,走走路而已。而且,很多年輕的球員也常常會遇到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,世界各地因打高爾夫球而暴斃的新聞更時有所聞。職業球員很多自有一套健身的方法,以保持狀態。
在商管上道理也一樣,雖然行政管理並不是體力勞動,但要改革亞視這大工程,無人會不同意這工作的要求隨時令人廢寢忘餐,精力交瘁。六十歲出頭的張永霖直認周末日已準備帶睡袋上班,而本月快至四十七歲,連「發夢也想着工作」的王維基,就算是精力過盛, 也未免令人對他們的體力負荷能維持多久而擔心。希望他們像職業球員一樣,自有一套養身之法,不要像老虎了活士因膝患倦勤至今。
挑戰之四,不能不說到科技的應用。近二、三十年來,科技應用在高爾夫球上有不少例子。尤其是用先進科技設計的球桿,能令球員發球遠達三百八十碼,球迷趨之若鶩,球桿製造商的業務超前,不得其法的同行則被淘汰。另外,在學習高球方面,隨着數碼科技的廣泛應用,以前看不到的揮桿動作,現已可透過一幀幀巨細無遺的影像看得一清二楚,對初學者幫助甚大;以前只是靠拿着球桿在旁用嘴巴指指點點的高球教練已沒多人光顧,那邊用高速攝錄技術邊搜畫邊闡解的教練,生意門庭若市,這都是善用科技帶來的競爭優勢。

冀亞視創新領域
在電視業上,提到廣播或窄播與資訊科技結合這構思,少說也有十多年,當時市場上流行的一句「沒有節目表」的電視台(意謂隨時隨地可觀看自己喜歡的全球任何電視節目),至今還未能完全實現。於1997年在美國成立的TiVo,多年來盡了很大的努力造出機頂盒加錄影硬盤,仍未能打開全球市場成為主流產品;當中涉及的生產成本、全球經營下智識產權利益分配和各當地法制的侷限,人們期待電視廣播史上的新革命始終還未出現。
而在香港區域性廣播,遲來的數碼廣播只是傳播質素上的提升,節目內容並無大幅改革。雖然有線電視、nowTV 和bbTV(也是王維基的)分別採用不同的技術實現了窄播的可行性,但香港最大的收視率始終仍是以「師奶」和「新移民」為收看對象定位的無線電視所操控。
如今張永霖和王維基這兩位具豐富電訊業經驗的「香港仔」,手執亞視這集content-provider和廣播平台於一身的傳播企業,他們如何發揮對科技的洞悉,創出一個電視結合科技的應用新領域,同時適合香港中產觀眾口味的電視台,實現他們口中所說「只有別人來抄香港,香港不用抄別人」的豪語。筆者身為「香港仔」,怎能不投他們一票?(二之二)

補白:筆者自認是個小小電視迷,自小看「麗的映聲」長大,及後赴美更被三大電視台的多元性片集、清談和益智性的遊戲節目、資訊記錄片及新聞文化深深吸引,剛好在CNN及HBO開台後便要回來香港這電視沙漠,佳視亦倒閉了,沒選擇之下看着兩大電視台節目,看得破口大駡,失望非常,早已放棄一向以「師奶」和「新移民」為收看對象定位的無線電視,亞視每次易手,每次都帶來希望和失望。及至等待有線電視開台等足十年,但仍無驚喜。nowTV的出現,香港才勉強算得上是「有電視睇」的先進地方,但比起中國各省的免費頻道選擇,依然差一大截。但望亞視今次的改革,真的能在香港電視歷史上來個持續突破。
文:劉兆生slau8@netvigator.com(轉載自二OO八年十二月九日信報財經新聞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