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May 29, 2012

公鷄盃 — Made in Hong Kong

高球風雲/劉兆生
自從姚卓然、張子岱、張子慧等職業足球員風光日子過後,就算「風之后」李麗珊奪得首個奥運金牌後,拋出一句「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」,那怕「香港孖寶」在乒球壇為港爭光,「神奇小子」傅家俊在英國桌球上大放光芒,甚至是單車手黄金寶揚威歐洲,奈何香港年輕人選擇任何運動作為職業都從來不易,當中自然包括高爾夫球。
那怕香港年輕的高爾夫業餘球員天分有多高,也不要幻想他日香港可以爆出一個像曾雅妮、甚至老虎活士這樣的運動員。原因很簡單,培養一名職業運動員需要讓他不停參加不同職業賽事,令他可以一邊有機會賺錢維生,一邊磨練技術。
一些本土職業賽事不多的地區,運動員動輒要到海外出賽,更需要大量資金贊助,香港就是一個這樣的地方,加上港府一直對高爾夫的冷漠,贊助商便愈見罕貴。在美歐澳日韓,職業球員每周也可以有機會出賽,反觀香港,每年職業賽事也只有幾場,歷史最悠久的香港公開賽,香港球員每年名額也只有十名不夠。
有見及此,三年前香港迪桑特貿易有限公司(Hong Kong Descente Trading Limited)創辦了一場可以讓香港職業及業餘球手參與的高爾夫球公開賽le coq sportif Golf Championships(公鷄盃)。董事總經理李冠華稱,香港高爾夫球有超過百年歷史,但相比鄰近國家,我們的本土大型賽事少之又少,而積極作賽是球手成長的必然過程,希望此舉能起帶頭作用,令香港更多大企業贊助高爾夫球本土賽事,長期而言,對香港球手一定起到鼓舞作用。

大企業為何不支持?

寫到這裡不禁想到,以盈利額計算,香港大企業何其多,而大企業老闆多是高爾夫球愛好者,但為什麼一直到以來贊助高爾夫比賽的企業寥寥可數?今場le coq sportif golf championship的贊助商只是區區一間本地貿易公司,為什麽其他大企業裹足不前?是否贊助高爾夫的效果不夠理想?傳媒報道是否不夠?還是香港人普遍還未接受高爾夫?場地太少?衷心希望這個made in Hong Kong 的公鷄盃成為香港的一部分,更可以擴展下去。
今年第三屆賽事將於625日及26日假愉景灣高爾夫球會進行,賽事獎金獎品總值逾百萬港元。男、女子組冠軍職業球手可各自獨得10萬及5萬港元獎金,以及價值5萬及3萬港元的le coq sportif高爾夫系列服飾。
圖:去年於加洞賽勝出為港爭光,十五歲的譚亦睛(攝:劉兆生)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